English

关注“百姓”栏目

2001-03-1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广东深圳教育学院中文系 易思平 我有话说

如今,许多有影响的报刊纷纷开设“百姓”栏目,如“百姓茶坊”、“百姓茶馆”、“百姓周末”、“百姓记事”、“民间记事”,以及“群言”、“群声”“读者看法”、“读者观点”、“谈话空间”等等,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。对这种现象,我只用一句话评价:好,“百姓”栏目会越来越有生命力!

记得几年以前,《南方周末》有两个栏目“等级色彩”很明显:一是“芳草地”,一是“百姓茶坊”。前者很雅气,属于名人专栏,国内称得上腕级的文人纷纷在上面露脸;后者则显“俗气”,是百姓说话的园地,发表的多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的文字,其中有一些人的文字还是第一次在这里变成铅字。然而,读者对两个栏目的评价却出人意料地不同:对前者意见纷呈,对后者则好评如潮。结果,后来“芳草地”“寿终正寝”,栏目被取消;“百姓茶坊”则增开姊妹版“百姓记事”,至今仍是该报最受读者喜爱的版面之一。

“百姓”栏目受欢迎的原因很多,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条。首先是内容真实。百姓作者不是林语堂先生说的“靠笔吃饭的书呆子”,写来写去还是掉书袋的玩意儿。他们说真话,说实话,而不说套话、空话和装腔作势的伪话。无论是工作重压、家庭重担、生活重负,还是失业的辛酸、人情的冷漠、精神的困惑,当然也有爱情友情的温馨、摆脱困境的愉悦以及生活瞬间的惬意等等,这一切几乎都是原汁原味地表露出来。这样的文字正是朱熹说的“一掴一掌血,一鞭一条痕”的血性声音,读它们,无法不让人深受感染和感动。

其次,“百姓”栏目的文章,语言生动鲜活,别有风味。比如以“土地不要动,负担不要重,粮价不要低,干部不要凶”说自己新春的期望;以“治安形势严峻,腐败现象蔓延,工程质量恶劣”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担忧;以“上面的政策暖人心,下面的政策冷人心”来理解农村“三乱”的原因,等等,这样的语言,朴实无华,生动活泼,读之如享天籁,富有极大的涵盖力和概括力,尤其值得认真咀嚼和细细品味。

而无论是内容的真实,还是语言的鲜活,都来源于同一个源头:真实的生活。我们关注真实的生活,当然也就关注“百姓”栏目的“成长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